随着社会的发展,人们开始关注自己的情绪健康。目前,某大学经济学家开展的一项最新研究称:虽然情感是个人的和主观的,但是人的大脑会把它们转换成一个标准的代码,这个代码客观地代表着不同感官、情况甚至人的情感。相关研究结果发表在了近期出版的《自然神经科学》(Nature Neuroscience)杂志上。
眼窝前额皮质(与情绪性加工相关的一个脑区)内的精细神经活动模式,作为一个神经代码,可捕捉一个人的主观感觉。这项研究对大脑如何表现我们的内心感觉( Anderson 称之为神经科学的最新前沿),提供了深入见解,并颠覆了长期持有的一个观点:情感仅仅是通过积极或消极情绪的专门区域的激活作用,在大脑中表现。
如果你和我,从喝葡萄酒或看日落得到了相同的乐趣,我们的结果表明,这是因为我们的眼窝前额皮质中有相似的精细活动模式。这样看来,人的大脑会对从愉悦到不愉悦、好到坏的感觉,产生一种特殊的代码,读起来就像一个‘神经价表’,在这个价表中,一组神经元在一个方向倾斜等同于积极情绪,其他方向的倾斜则等同于消极情绪。”
研究小组发现,价表示视觉和味觉相关脑区中的感官特定模式或代码,以及眼窝前额皮质(OFC)中的感官独立代码,这表明我们内部主观经验的表现,并不局限于专门的情感中心,还可能对感官体验的感知极为重要;类似的主观感觉——无论是由眼睛还是舌引起,可在OFC中导致类似的活动模式,表明大脑包含一种不同愉悦(或不愉悦)经历中常见的情感代码。此外,这些正反面体验的OFC活动模式,在人与人之间是部分共享的。
也就是说,尽管我们的情感是个人的,但证据表明,我们的大脑使用一种标准的代码,来说出同样的情感语言。其实,我们的健康也包括情绪的健康,只有身心俱康才是真正的健康。